视唱中的节奏训练
无论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都将节奏视为音乐最重要的基础和形式要素,从早期的、最幼稚的、甚至没有明确音高的原始音乐起,直到最复杂而丰富的和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可以这样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
节奏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速度、节拍和节奏,正是这三种节奏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组成许多节奏模式而使创作、表演和欣赏等环节产生音乐意义。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许多音乐教育家在对学生进行早期视唱练耳训练时,也往往是节奏着手。
节奏训练从内容上看,应包括速度的训练、节拍的训练和节奏的训练,这是节奏训练的基础;从类型上看,有单声部节奏训练和多声部节奏训练,这是要求学生既能从横向去理解节奏的意义,又能从纵向去分析节奏间的关系;从程度上看,即有由感性阶段的训练到理性阶段的节奏训练过程,又有初级模仿节奏感到高级内心音乐节奏感的训练。
一、 速度的训练
速度是指乐音在向前流动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包含的单位拍子的多少,说明一段音乐的快慢程度,它是节奏中最基本的要素。速度的基本训练内容包括速度的稳定性训练和变化速度(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等)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各种速度标记的基本速度,明确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以及体验各种速度在乐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意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速度感。
速度最重要的是稳定性。因此,在速度的训练过程中,首先是训练学生掌握拍子的稳定性。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我常用节拍器作辅助,其效果是非常好的。但决不能过多的使用节拍器,否则只能造成学生机械的打拍子,从而影响在视唱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变化速度,关键是让学生处理好速度的渐快和渐慢。渐快有一种语势逐渐紧缩、情绪逐渐高涨之意境;而渐慢则使语势逐渐放宽、情绪逐渐平静之感觉。它对小学生进一步体会音乐情绪的松与紧、张与弛、动与静是有很大意义的。突快突慢的音乐语势、情绪变化更加强烈,但这种强烈的变化应是相对的,它离不开乐曲的整体基本情绪,因此让学生理智地、恰如其分地处理好突快突熳,应是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正确掌握各种速度标记的基本速度,明确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体验各种速度在乐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意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速度感,应该是速度训练的最终目的。如摇篮曲的行板速度及宁静的情绪;少数民族舞曲的小快板、快板速度及热情奔放的情绪;颂歌性乐曲的中板速度及辉煌庄严的情绪等等,对于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节拍的训练
节拍是指乐曲中表示固定单位时值和强弱规律的组织形式,是节奏的主要特征。它一方面包含小节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包含单位拍的音值关系。节拍重拍周期性地出现,产生强弱配置规律的格式,作为一个潜伏在乐曲的低音区或隐藏在人们内心中的规律性框架,起组织节奏型的作用,使音乐更具律动感。
节拍训练的目地是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节拍重音,培养学生良好的节拍感和律动感;并能准确地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各种拍子所体现的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奏的刚健性和平稳性;三拍子则因为强弱拍的不均衡出现,而是人感到活跃,更具动感和流畅性。因此,节拍训练首先应从二拍子和三拍子开始。
将二拍子或三拍子相结合的复拍子,又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如两个二拍子结合的四拍子,由于次强拍的出现,使本来相对短小的强弱交替延长了一倍,乐曲的情绪就变得更宽广、舒畅,更具歌颂性、抒情性。二拍子加三拍子或三拍子加二拍子产生的混合拍子,打破了人们习惯的正规的节拍重音,使强拍不规整地出现,给人一种晃荡、不稳定的感觉,但它又颇具我国古诗中五言七律的朗读效果,给人以抑扬顿挫的感觉,学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另外,还有只有强拍没有弱拍的特殊的一拍子;没有强弱拍之分的散拍子等。
总之,要学生把握好节拍重音,掌握不同拍子的不同的演唱规律,首先必须要了解各种拍子的典型特征。节拍只有在速度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它的音乐形象和情感意义,如最简单的四二拍子,慢速的抒情性非常强,如这种拍子的“摇篮曲”;进行速度则最具二拍子平稳、刚健的典型特征;快速的二拍子则显示出它的轻松、活泼。最典型的是两个八三拍子结合的八六拍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一种是慢的,速度标记指各拍的速度,可完全按正常的三拍子演唱,基本情绪也与三拍子相似,但动感比三拍子更强,也更加流畅,如这种拍子的“船歌”;快的八六拍子则不然,速度标记不是针对一个单拍子,而是指两个强音,即第一拍与第四拍,结果一小节就变成只有两拍,等于各拍都用三连音符的四二拍子,这一特殊的结构,使其既具有快速的二拍子平稳、活泼的特性,又具三拍予流畅、动荡的特性。因此,除了要学生准确地各种拍子的特性、所表达的基本情绪,还要让学生把握好同一拍子在不同速度中的所体现的情感特征。
三、节奏的训练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它是由长短不同的音值按一定的规律有序地组合起来的。节奏的最小单位是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不同的性格和表情,它们好比是音乐生命体上有活力的细胞。而节奏型的多样性和重拍周期性的统一结合,大大加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在节奏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旋律中的平衡与对比,在构造上蕴藏的特征与个性,以及各种节奏型在音乐情感表达中的运用方式。
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由于它们的偶倍数递增关系,就显示出音乐的平稳、对称、均衡;由几个单纯音符组合的一个单位拍的基本结构又形成了强位和弱位,这种微妙的强弱关系,更增加了音乐细节的表现力。因此,学生首先要掌握好单纯音符,并了解它们之间的音值关系和强弱关系,才能在视唱中准确的表达出来。
音符中附点的加入,使各音的关系由二比一变成了三比一或七比一,这种不均衡的音响效果使音乐更充满活力,并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动力感;切分节奏由于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改变了音值的长短组合,致使重音改变,这种重音的改变,就产生了一种“错位”的感觉,特别是连续的切分节奏,仿佛把音乐进行的程序完全颠倒了,其不稳定感就更加强烈;三连音由于打破了音值的正常结构,就形成了又一种特殊的效果,特别是连续的三连音,在二拍子中使人感觉变成了快速的六拍子。
节奏的音值组合与结构可以说是变化万千,无穷无尽的,各种节奏型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中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其例子举不胜举,但无论它怎样变化,都是在单纯音符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只要掌握好单纯音符,其它的就可以迎刃而解。
休止符应该看成是节奏的一部分,在音乐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常出现在乐句或乐节的终止,用以表明分句、换气和音乐语气的划分,而这种利用休止符把乐句或乐节分成短小的片断,可表达强而有力,坚定不移的情绪,如在进行曲式的群众歌曲的句末,就常有这种休止符的出现;第二种是出现在乐曲的中间,是音乐形象的需要可以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往往具有戏剧性的效果,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第三种是出现在强拍上的休止符,能形成紧张的节奏气氛。因此,在节奏训练中决不能忽视休止符,不但要培养学生准确地按照乐谱上所规定的休止时值进行休止的习惯,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休止符在不同的音乐中所表达的不同的形象、意境和处理方式。
四、内心节奏感的训练。
内心节奏感是节奏训练的高级形式。它是培养音乐感受力,增强音乐记忆力,发展音乐创造力,拓宽音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将来无论是进行音乐辅导、音乐教学、舞台表演、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离不开内心节奏感。所谓内心节奏感,就是不依靠任何音响动作,仅凭内心对节奏的感受力,去进行音乐活动,去理解音乐,去创作音乐。要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对节奏三个方面的因素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了解,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严格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很多,最好能结合每一个单元的训练进行。如在休止符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音响和击拍、挥拍动作的辅助下,准确、平稳的表现出各种时值的休止符:另外连续的十六分节奏、连续的切分节奏、连续的附点奏、连续的三连音及各种节奏型及各种组合等都是训练学生内心节奏的有效手段。另外,内心节奏感的训练最好能在视唱、听辨旋律等视唱练耳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学生学会在音乐中体会节奏的意义,增强默唱、默记、默写的能力及对节奏的敏感性。
五、节奏训练中的音乐性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存在,也可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因此所谓的节奏感,并不只是机械的表现时值的长短或者节拍重音、速度的变化与对比等,这些只是节奏感的一部分。节奏感还应包括诸多的因素:如乐句的处理、旋律的起伏连贯、节奏的语势、呼吸的语感、多声部节奏织体的交错与均衡、各种音符与休止符的多种表现意义等等。
节奏的组合与变化是丰富多彩的,本文所涉及的只是一些较常用的、基础的节奏训练目的与手段的探讨。我相信,无论多么复杂的节奏,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学生能将上述问题在作为基础的节奏训练中得到完善的解决,对于他们将来获得更高层次的音乐造诣无疑是受益匪浅的。
最后要提一句,单纯的节奏训练不宜过多地进行,应多在节奏与音高组成的综合织体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