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院校类型:综合类
院校性质:公办
所在地:黑龙江
学历层次:本科
学院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身为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创建于1946年。2002年撤系建院,下设音乐学系、钢琴系、声乐系、作曲系、管弦乐系、舞蹈系、音乐教育研究所、社会音乐教育中心等单位。 学院拥有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学院53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名(含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14名,讲师12名, 助教19名,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教师34名。除专任教师外,学院还有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20名。
学院成果
建院以来,教师已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其中获国家省部级奖励9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获国家、省、市、校级奖励29项。教师在校内外作学术报告213次。学院遵照艺术表演学科的教学特点及规律,积极组织师生艺术实践演出活动。教师在国际艺术表演比赛获奖2项,在国家级艺术表演比赛获奖2项,在省市级艺术表演比赛获奖28项。
教学环境
学院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良的教学环境。 音乐学院总建筑面积1.4万㎡(本部6000㎡,净月8000㎡),教学楼设有2个音乐厅(本部500㎡,净月1000㎡),5个舞蹈练功厅,2个多媒体教室,2个电脑音乐制作教室,1个音乐工作站系统,2个(200㎡)专业音乐录音棚,2个电子钢琴教室,2个欣赏教室,11个音乐教室,220间琴房。资料室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拥有大量图书、音像资料及中外文期刊,其中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原版资料,能很好地满足学院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学院具有良好的学术交流和艺术实践氛围,通过定期举行“星期音乐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并邀请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国专家及国内知名人士来院讲学。
学生成就
学院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使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已不断的提高。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他们多分配在中等以上学校任音乐教师,其他则是在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宣传系统做艺术宣传工作。
音乐学院学生曾在1999年“珠江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全能三等奖;99年大学生艺术节中,声乐、器乐各有一等奖;2001年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获一等奖;2002年全国“金钟杯”钢琴比赛进入决赛,是全国师范院校唯一有选手进入决赛的单位;2002年舞蹈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最后的探戈》,在全国CCTV第二届舞蹈大赛上,获得了国际标准舞专业优秀表演奖;2002年该院3名学生参加第二届“珠江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3名选手获得两项单项奖和三项“五项全能奖”;2002年该院一名研究生在赫尔岑国际师范大学教师学生声乐器乐大赛上,获得了学生声乐组前列名;2003年在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舞蹈系学生参赛的两个节目双双获奖,其中,群舞《千红》荣获了表演三等奖和创作三等奖,民间舞《黑珍珠》获优秀表演奖。
专业设置
学校2004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204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1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应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个“十二五” 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教学改革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
同时,学校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发展特色
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荣誉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应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